减负之后,教育者应该做什么?提高素质教育已是不容置疑的事,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,美育的地位也凸现出来,有关美育类的图书旋即成为书店关注的热点。前段日子,北京图书大厦三楼艺术书架处陈列了一个素质教育专柜,令人生憾的是,所陈列的音乐美术类图书不免太专业了些。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、尤其是美育类图书,显然不合适。难道一直缺少这类写给青少年看的书?
巡视书架,这类书尽管不多,但还是有的。如1998年4月,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》,随后,7月份,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《大学美育》系列丛书,其中包括《影视鉴赏》、《美术鉴赏》和《音乐鉴赏》。1998年,李岚清副总理发表了《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》后,有关音乐欣赏类的书也出了不少,如宁波出版社的《音乐欣赏二十四课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的《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》,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的《音乐素质教育丛书》等。综观这类图书,可以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,即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书格外受出版界关爱,而针对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类图书却相对较少(记者在书架上只发现两套)。从印数来看,大学生美育类的图书也卖得好一些。《大学美育》丛书、《音乐欣赏二十四课》等,印数均在一万册以上。而读者定位在中小学生的美育读物不仅出得少、出得晚,市场际遇也不好。今年元月份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策划、推出的《世纪美育丛书》,全套共5本,分别介绍各艺术门类名家的趣闻逸事。据策划编辑说,书卖得不好。这位原美术学院毕业的编辑,正是有感于当今供中小学生阅读的美育类图书太少,才萌生出编辑这套书的念头,但一上市即遭冷落,却是她未料到的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今年初也推出了《艺术教育图典》(1—5册),此套丛书是配合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精神出版的。该社原打算把涵盖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的丛书,例如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等陆续出齐,但头一套书的滞销使他们打消了念头。
同一类书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命运呢?
主编《艺术教育图典》的胡编辑告诉记者,并非这类书没有出的必要。尽管目前从中小学到高中都有自己的音乐、美术课本,但书中知识面都太窄了。出版这类图书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。他认为,书不好卖,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,一是教育者仍没有把美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来。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,而且有越来越响之势,但现行的高考制度如果没有大的改革,教育者就一天不会减轻压力。减负之后,也有过各种艺术培训班场面火爆的报道,但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,目的之一是在升学中有艺术特长的可以加分,真正本着提高孩子素质的不多。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一位中学老师深有同感,她告诉记者,尽管近年来学校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较前几年有所重视,但还是很不够。如,经常课时还不够就结束,学校有活动大多占用美育课时间;在师资力量薄弱的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,美育课其实完全由班主任支配,通常的情形是班主任教什么课,美育课就上什么课。因此,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的知识就十分贫乏,越贫乏,就越无兴趣;越无兴趣,知道的就越少,由此堕入一个恶性循环中。教育者的不重视必然有碍此类书的卖方市场。通常,中小学生的课外书都是由学校老师直接购买或推荐购买,如果学校不买,学生当然看不到。胡编辑说,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《艺术教育图典》很受那些四、五十岁人的青睐。他分析说,这个年纪的人早些年在这方面所受的教育很少,对这些东西很感新奇,加上本书是写给中小学生看的,浅显易懂。从这个“歪打正着”中,也可以看出这套书的成功。它们不被中小学生看好、很大程度上是这些读者没有阅读选择的自主权。
说到书不好卖的第二个原因。《世纪美育丛书》的责任编辑倪捷深有感触:美育书原来出得很少,基本上无经验可循,一切都靠摸索。程度浅了,对学生无益,程度深了,学生又犯难。这个度,还真的很难把握。程度上的不好把握也是许多出版社知难而退的原因之一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赵萌说,他们社早些年也曾留意过美育类的书,但以实用技法类的居多,而关于艺术鉴赏类书,却没出过。一来出版社没有那个专业水平,二来程度上不好把握。
出版社对读者有着种种顾虑,读者也有着种种的不满,有许多家长认为,这类书似乎都把重心放在传授知识上,而无意于培养孩子的兴趣,孩子不爱读。一位家长说:“有时候引发一个孩子的兴趣比传播给他知识更重要。”
尽管有困难,但出版社还是该知难而进。正像一些专家所说,出版社完全可以借素质教育的东风,加大宣传攻势,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深入人心,尢其是尝试着收集读者及教育者的意见,作为出书的参考,对出版社而言就是可行的方法。